黄土高原的褶皱深处藏着一座寂静的陵园。没有高耸的纪念碑,也没有喧嚣的人群,只有山风在沟壑间低语,年复一年地拂过青灰色的墓碑。这里长眠着364位解放战争时期的烈士,他们的名字或许被岁月模糊,但他们的故事却被一群师生的脚步重新唤醒——自1995年起,固原二中与弘文中学的师生用三十年光阴,踏出一条百余里的山路,将青春与历史紧紧相连。
最初的约定
1995年春,寒意料峭。一位姓韩的校长站在教室窗前,手中攥着一张泛黄的地图。地图上的褶皱和折痕,像极了黄土高原上纵横的沟壑。
那一年,324名学生背着干粮,挎着军绿色的水壶,穿着沾满春泥的布鞋出发了。没有导航,没有补给车,只有一张手绘的地图和校长反复叮嘱的路线。最初,队伍走得艰难,有人摔倒在泥坑里,有人脚底磨出水疱,但没有人停下。一位老教师回忆,孩子们咬着牙走,像在跟谁较劲。后来才明白,他们较劲的是自己。
山路上的刻度
凌晨四点,春寒渗进骨缝。操场上响起急促的哨声,几百双球鞋摩擦地面的沙沙声惊醒了沉睡的山梁。红旗在晨雾中晃动,像一团跃动的火苗。队伍向山里蜿蜒延伸,少年的喘息声与山风交织成一首低沉的歌。
六十度的陡坡上,有人手脚并用攀爬;泥泞的土路上,有人拽着同伴的衣角踉跄前行。汗水浸透后背,冷风一吹,衣服便结出薄霜。一位女生回忆:走到半路,鞋底粘满泥浆,每抬一步都像扛着石头,真想坐在地上哭。但当她听见老师沙哑的喊声“想想烈士们怎么冲上战场的”,又咬着嘴唇跟了上去。
五十四公里,从日出到日暮。少年们的脚印深浅不一,仿佛跃动的音符。这条路,后来被他们称为“青春的尺子”——量过疲惫,也量过勇气。
与墓碑的对话
当少年们终于踏上陵园台阶的最后一级,汗水已模糊了视线。他们蹲下身,用袖子擦拭墓碑上的浮尘,将自制的小白花轻轻放在碑前。没有演讲,没有誓言,只有深深的三鞠躬。风掠过山梁,野桃花瓣落在少年们的肩头,仿佛某种无声的回应。
曾有学生蹲在墓碑旁低声问:“你们当年害怕吗?”没有答案,只有山风呼啸。后来,那个学生在日记里写道:“原来英雄也是凡人,会疼,会怕。正因如此,他们的选择才更让我震撼。”
接过火炬的人
三十年间,有人离开,也有人回来。
我是2010年那批学生中的一员,当年14岁,在黄峁山上偷偷抹了好几次眼泪:“我再也不走了!”可多年后,我成了弘文中学的教师,清明依旧带着学生上路,背包里总塞着绷带和碘伏。现在轮到我护着孩子们了。今年带着我的学生再一次踏上这条路,今年第30次,今年我30岁。这或许就是一种召唤吧。
任警官也曾是队伍中的少年。三次徒步,三次脚底磨出了血泡。如今他护送学弟学妹进山,坚持不坐车,一瘸一拐走在队尾。有人劝他休息,他摇头:“当年能走完,现在也能。”警服上的徽章在阳光下泛着冷光,他却觉得,那光里还藏着二十年前的沙砾。
春风又绿时
今年的队伍里,多了几百张稚嫩的面孔。他们穿着崭新的运动鞋,兴奋地张望四周。老教师们看着这些孩子,恍惚间像是看见了三十年前的自己。山路依旧崎岖,但队伍中,有人唱起红歌,歌声惊飞了山崖上的麻雀。
黄昏时分,红旗再次插上山顶。少年们瘫坐在地上,望着远方的山影发呆。夕阳将他们的影子拉得很长,与陵园墓碑的影子重叠在一起。你看,历史从没走远。
三十年了,山还是那座山,路还是那条路。变的是鞋印的纹路,不变的是脚印里的温度。当又一年的野桃花开满山坡时,山风依旧会捎来少年的脚步声——那是历史与未来的对答,也是一代代人未曾说出口的诺言。(卢娅婷)